提升语言生活的魅力与效用
语言生活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以现实语言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为探究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内涵与发展,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
语言生活研究的重大意义
语言生活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人们学习、运用和研究语言文字的所有社会生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表示,语言生活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关注语言生活,通过语言功能的发挥来使人类生活更和谐;二是提高个人的语言能力;三是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使国家能通过语言处理好国内外的各种事务。
语言生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更是我们观察语言和观察社会的重要视角。在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看来,语言生活研究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语言使用的各个领域,也有影响语言使用和发展的种种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因此,它不仅对语言学和社会学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会对狭义和广义的社会语言学产生影响。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认为,尽管语言生活的概念早已出现,但其内涵却一直比较模糊。早在1981年,吕叔湘就提出:“语言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本身,也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研究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但直到近十几年语言生活的概念才逐渐被明确定义。当前语言生活的理念重在与时代同步,研究现实语言问题。而近年来学界从语言本体研究到语言应用研究,再到语言生活研究的转向,正是立足中国现实提出的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未来,语言生活应成为语言研究的蓝海。
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影响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语言生活研究产生了以“四大皮书”为核心的代表成果。其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以反映我国语言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及各种调查报告和实态数据为重点;《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蓝皮书)主要关注中国语言规划学术研究状况;《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以反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为目的,记录、展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成就;《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黄皮书)介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语言生活状况。
郭熙介绍,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还出版了英文、日文、韩文版。除此之外,北京、广州也发布了地方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今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次把语言生活纳入研究指南并加大了比重,可见语言生活研究在学术上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李宇明提出,语言生活有七大核心理念。一是关心、引导语言生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二是珍惜、爱护、开发语言这一重要资源,以期获取最大的语言红利;三是尊重各社区、各群体的语言权利,主张“地位平等、功能互补”的多语主义,使各种语言及其变体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安其位、相辅相成;四是努力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国家处理海内外事务的语言能力;五是推进政府和学界的社会语言服务,探索用社会话语表述语言学研究成果;六是鼓励国家、学界和社会的合作共治,重视语言国情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各种实态数据的收集与运用;七是全力促进语言信息化,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迎接“人与机器人共事”的语言智能时代的到来。
给小编加鸡腿
亟待完善跨学科研究机制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问题,比如“二孩”的语言教育、老龄化社会的语言问题、语言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语言在灾难处理中的作用、语言与扶贫脱贫等。在李宇明看来,这些问题都属于语言生活的研究范畴,而如何发现并解决此类语言问题,正是语言生活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这些问题的生活化、多样化意味着需要融合多种学科进行研究,但我国目前在语言学方面还没有建立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机制。
郭熙表示,语言生活研究的瓶颈是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转化,尤其是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结合、协调能力的不足。由于语言生活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或者说是边缘学科的研究,因而它既需要宏观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中观和微观的研究;既需要考虑解决社会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建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系统。
在李宇明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从过去面对面式的人际交际转变为以机器为中介的“人—机—人”交际,这种混合交际方式给当前的语言生活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随着信息化、现代语言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语言现象产生并在虚拟空间中传播,甚至机器人也加入到了播音、写作行列,这使得虚拟语言生活与现实语言生活有很大不同,且越来越重要。李宇明认为,虚拟语言生活将带动人类社会发展。因此,语言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让语言智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用科学道德约束它,降低其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危害。
语言生活研究不能止步于文章发表或著作出版,更要推进人类语言生活的进步。周洪波表示,语言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成果还可以进行后续的梯次开发,转化为应用和普及的产品,如教材、读本,甚至辞书、信息化产品。由于这种开发应用追求的是实用和成效,因而成果必定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